所谓论证,不论是事实论证还是理论论证,都只说“是这样”,而不说“为什么”是这样。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”,因而是不讲理的。例如,论证“诚信为本”这个论点,找来一堆事例或理论,通过正反论证:有人讲诚信,所以事业蒸蒸日上;有人不讲诚信,所以众叛亲离,结论是“然”——要以诚信为本,至于“所以然”——为什么要以诚信为本,则只字不提。
所谓论证,就是证明。其实论点是难以用论据证明的,不论有多少事实或理论。论证最基本的方法是例证法、引用法,前者源于归纳法,后者源于演绎法。归纳法、演绎法在推理上有极大局限性。
先说归纳法。有效归纳,必须是完全归纳,而完全归纳一般是做不到的,不要说议论文中做不到,世人都难以做到。归纳法的运用,大都是简单枚举,即不完全归纳,未能穷尽对象,结论自然靠不住。更不用说归纳法的简化版例证法了,举几个例子——事实论据,并不能证明什么,只能勉强“说明”点什么。将例证法改为例说法,是比较符合实际的。
演绎法就更不靠谱。演绎的大前提,就是归纳的结论。如果(不完全)归纳靠不住,得出的结论,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如何靠得住呢?更何况,演绎法的简化版引用法,引用某些名言、警句、格言等作为大前提,即理论论据,如“知识就是力量”“无信不立”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……大多是片面夸大其词,连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都比不上,没有科学性、客观性可言,经不起验证、证伪。
议论文,也称为说理文。讲道理是其特性。不讲道理,论点怎能立得起来,怎能让读者信服、信从呢?养成了不讲道理、主观臆断的习惯,就无法正确、深入地认知事物,也就无法与人良性沟通、互动。大家各执一词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如何能达成相互间的交流、理解、信任?
五、伪评价:评的是无魂文
上述作文命题观念、方法的错误,势必造成作文的伪评价。论点是命题者提供的,是现成的、他人的,抽象、片面的,以至错误的。这样的文章按理说没有任何价值,根本就无从评价、无须评价,然而,这些无魂之文,只要合乎模式、妙笔生花,就有可能被评为满分卷。这样的作文评价是没有信度可言的。论点(主体)是否有作者的独特发现,是否有新意,这是作文的生命,是作文评价最重要的指标。因为,如果文章没有新意,没有思想,就没有写作的必要。在三要素论证模式下,只要有一个明确的论点,有相应的事实论据、理论论据的“证明”,论据堆砌得越多,就会被认为是论证充分、言之成理、自圆其说,就是好文章。殊不知,这可能恰恰是极差的文章。绝大多数高分、满分作文,就是按照这种论证模式写出来的。言之无物、华而不实,成了师生追求的目标。
真正的好文章,运用的不是单一的论证模式,而是辩证的分析模式,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通过分析事物的概念、矛盾、原因、条件、差异、过程等,进行立论、说理。经过辩证分析,往往便带有“驳论性”。分析出的观点,往往与命题者提供的观点相抵触,如此,考生就得冒极大的离题风险。在评价中,有自己新观点的好文章被打低分是正常的,被打高分反而不正常。哪怕教师明明觉得是好文章,但碍于可能有违题意,而拿不定主意,于是宁低勿高,打保险分,未能做出正确评价。为了安全起见,教师宁愿学生当人云亦云的傻瓜,绝不鼓励他们大胆表明自己的见解。相反,他们会不断提醒学生要好好审题,题目说什么,就照着说什么,千万不要标新立异。这就大大压抑了思想自由、论点创新。我们一直在抱怨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,不能说与高考作文对学生思想创造力的长期抑制无关。供料作文的“命意”“三要素”“论证模式”等,是围剿学生写作创造力的共犯。
连考作文都缺乏公平性,高考语文的公平性就更令人担忧。只有在真写作中显示出来的能力,才是真语文能力。因此,如何在高考作文命题观上回归真写作,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。高考作文考几篇,什么体式,如何配置,怎么命题,怎么评价,如何唤起学生强烈的言语表现动机,激发学生语文学习、写作学习的兴趣与热情,使学生畅适地进入真写作,发挥真水平,这些都要有正确的观念和思路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王蒙:我要是考作文,都能交白卷[EB∕OL].http://learning.sohu.com/20070709/n250959158.shtml,2007-7-9.
[2]陈望道.作文法讲义[M].∥陈望道学术著作五种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5:54.
[3]夏丏尊,叶圣陶.国文百八课[M].∥刘国正主编.叶圣陶教育文集:第五卷.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4:45.
|